非洲野犬與鬣狗的區別(非洲鬣狗為什么要掏肛)
非洲[非洲(拉丁文:africa),全稱阿非利加洲,位于東半球西部,歐洲以南,亞洲之西,東瀕印度洋,西臨大西洋,縱跨赤道南北,面積為3020萬平方公里(土地面積),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.4%,是世界第二大-feizhou]野犬與鬣狗的區別
非洲野犬與鬣狗的區別在于非洲野犬屬于犬科,而鬣狗屬于鬣狗科,非洲野犬和鬣狗之間毛色的區別也是比較大[詞語較大拼音jiàodà 注音ㄐㄧㄠˋㄉㄚˋ根本解釋◎較大jiàodà [more]一群中比較大的部分或數字-jiaoda]的。
非洲野犬(學名[國際上所采用的植物學名,是林奈所創建的“雙名法”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(又稱種加詞,下同)組成,并統一用拉丁文。]:lycaonpictus)體長100厘米,尾長30-45厘米,體重17-36千克。毛色較雜亂,包含黑色、黃色和白色等,每個個體毛色斑紋均不相同。前肢無爪,前臼齒[位于犬齒(尖牙)后面、臼齒前面的牙齒。]較大,可磨碎大型骨頭,類似鬣狗。群居,通過叫聲進行定位,采取群體合作方式獵殺中型有蹄動物[動物分類學家依據動物的各種特征(形態、細胞、遺傳、生理、生態和地理散布)進行分類,將動物依次分為7個主要等級,即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。],追擊時速可達45千米。全年可繁衍,多為雨季,每胎產2-19仔,通常10仔,幼仔一般在其他動物(比如土狼[土狼(英文名aardwolf),食肉目鬣狗科土狼屬的單型種。])的巢***中出身,12-18個月性成熟。
散布于非洲草原、灌木叢以及稀疏林地,主要見于非洲東部和南部部分地域。由于非洲野犬的領域面積較大,隨著棲息地的減少和其他大型食肉動物的競爭,其數量不斷下降,處于瀕危[瀕危包含接近危險的境地;臨近死亡,臨近滅亡等多重含義。]狀態,僅剩25個種群,約有3000只左右,津巴布韋西部的皇日國家公園是其保護區,列入紅色目錄iunc瀕危。
鬣狗(學名:hyaenidae):哺乳動物,中等體型[體型的讀音是tǐ xíng,指人體和畜體的類型,主要指各部分之間的比例。],生活在的陸生肉食性動物。它們同屬于一科,僅4屬4種,可分為2個亞科[亞科是生物分類法的一級,在科和屬之間,有時亞科和屬之間也分族,亞科的拉丁文分類名稱的字尾通常是-inae。]:鬣狗亞科和土狼亞科。體型似犬,長頸,后肢較前肢短弱,軀體較短,肩高而臀低;頸后的背中線有長鬣毛;牙齒大,具粗壯的錐形前臼齒,裂齒發育,臼齒退化。頜部粗而強,能咬開骨頭。鬣狗(條紋鬣狗)體較小,滿身布滿條紋,多為獨居,依靠發達的嗅覺尋食腐肉[腐肉是指動物尸體上腐爛的肉。]。棕鬣狗體型較大,散布于非洲西南部海岸,常到海灘尋食螃蟹、魚等。斑鬣狗僅見于非洲,體型較大,成群獵食,除食腐肉外,能獵捕羚羊。土狼為特化的食蟻動物。
2015年12月23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了解到,中國西藏阿里地域札達盆地發現了400多萬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。經過多年的化石研究,專家表示,這一發現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初次出現,對于研究鬣狗類的起源、多樣性和古地理散布具有重要意義。散布于非洲、阿拉伯半島、亞洲和印度次**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