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節 動 物
野生動物種群屬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區,分布亞熱帶近海動物群和林地、灌草叢、農田動物群。清光緒阮兆元遺稿《椒江水產志》載生物177種,其中魚類94種、甲殼類30種、軟體類30種、鳥類11種。民國《海門鎮志》載常見禽、獸、魚、蟲類69種。
本世紀初,境內山林蔥郁,野生動物種類繁多,尤以章安、梓林、楊司、黃礁近臨海境為盛。據獵戶和土產收購人員記述獸類50余種。50年代以來,天然闊葉林逐漸減少,兼之使用農藥、毒餌、過度捕獵等原因,猛獸猛禽趨于絕跡。近海生物資源亦因捕撈過度、工業污染等原因漸趨衰減。近年出現新種有大頭蝦,福佑螺(俗稱蝸牛)等,皆由引入養殖而逸為野生優勢種,危害內河水域生態。境內各類動物約2000余種,選介216種。
獸類
華南虎俗稱大蟲、老虎,貓科。歷史上出現過虎災。本世紀40年代在椒北偶見。建國后絕跡。
豹貓科。金錢豹體型較大;云豹又名龜紋豹,體型小。本世紀初多見,建國后偶見。70年代臨海縣管岙朱姓獵人在境內黃礁鄉吊巖坑捕殺母 金錢豹1只、豹崽2只,公豹逃逸。80年代在楊司鄉發現金錢豹1只,獵戶縱犬圍攻,領頭獵犬被傷,豹即逸去。1987年土產部門收購豹皮4張。
豹貓又叫貍子,俗稱斑貓,貓科。體大如貓,有褐色斑點,常盜食家禽。50年代前多見,今稀有。
狼俗稱狗頭虎,犬科。50年代前為山野主要猛獸,常三五成群,今稀見。1990年夏,有狼夜入黃礁鄉百家徐村,叨去小豬1只。
貉俗稱田狗,犬科。形如狐,棲河谷、山麓和田間。今偶見。
豺俗稱豺狗,犬科。瘦而猛捷,如犬。昔多見,今基本絕跡。
狐通稱狐貍,犬科。穴居丘陵地帶,今稀見。
大靈貓俗稱麝香貓,靈貓科。比家貓略大,夜行性。陰部囊狀腺分泌物可作香料和藥用。50年代后逐漸絕跡。
小靈貓俗稱香貍貓,靈貓科。棲丘陵地帶,60年代后稀見。
麂系小型鹿類,鹿科。椒北在50年代有黃麂、青麂,今基本絕跡。
野豬豬科。性兇猛,常危害山地作物。建國初仍多見,今稀有。
蘇門羚俗稱巖羊、野山羊,牛科。建國初在椒北偶見,今絕跡。
豪豬豪豬科。穴居丘陵地帶,今偶見。
野兔俗稱山毛兔,兔科。灰黃色,50年代后一度減少,近年椒北山地有所增殖。
松鼠松鼠科。松林間偶見。
黃鼬俗稱黃鼠狼,鼬科。自普遍使用農藥、毒餌后,數量減少。今田間村落偶見。
獾鼬科。狗獾、豬獾多棲于海江塘,今基本絕跡。鼬獾,又稱山老鼠、猸子,似鼠而大,穴居山坡,今偶見。
水獺有謬稱水鬼者,鼬科。半水棲,50年代多見于大陳群島,今稀有。
穿山甲又名鯪鯉,穿山甲科。通體披覆瓦狀角質鱗甲,棲山地丘陵。有鐵甲、銅甲之分。今稀見,發現有捕獲者,即令放歸。
蝙蝠又名伏翼,俗呼燕蝠,蝙蝠科。喜棲民居檐廊下,夜間活動,捕食蚊、蠅、蛾類等昆蟲。冬季蟄伏不動。
鼠通稱老鼠,鼠科。危害農田和民居主要鼠種有褐家鼠、黑線姬鼠、黃胸鼠、小家鼠等。近數十年大量使用化學農藥,濫捕蛇類、黃鼬等,鼠類天敵減少,鼠患日益猖獗。
鯨海洋哺乳動物,外海偶見。1928年海門漁民在關外捕獲鯨魚1條,骨骼藏浙江博物館。
海豚俗稱海豬、海和尚,海豚科。外海及椒江偶見。
江豚鼠海豚科。外海及椒江偶見。舊志載: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白距魚由海門上溯黃巖潮際,大如牛,噴沫揚鰭;清咸豐四年(1854),烏巨魚十百為群,大者如牛,從海門至黃巖,迎潮掀舞,月余退。疑海豚或江豚。
鳥類
鷹俗稱賴鷹,鷹科。有鳶(老鷹)、蒼鷹、海鷹之別。60年代前,境內多鷹,常攫掠農家雞雛,今減少。
小隼俗稱山榔頭、花梨鷹,隼科。棲溪河附近林地,性猛,飛翔極速。
鶚俗稱貓頭鷹、竹魂,鴟鴉科。有雕鴇、橫紋小鴉、長耳鴉之別。棲山林,夜間或黃昏活動,主食鼠類。今偶見。
烏鴉俗稱賴丫,鴉科。有小嘴烏鴉、白頸鴉之別。昔常成群,今減少。俗以出門遇烏鴉叫為不祥。
喜鵲俗稱八板,鴉科。多營巢于村舍高樹間,昔多見,今減少。俗以喜鵲叫為吉兆。
八哥又名鴝鵒,椋鳥科。雜食種子和昆蟲。雄鳥善鳴,經訓練能學人語。今稀見。
環頸雉俗稱野雞、雉雞,雉科。雄鳥羽毛華麗,頸下有一顯著白色環紋。棲丘陵灌草地,善走,不能久飛。今稀見。
鵪鶉雉科。棲田間、蘆草叢,善下蛋。自70年代中期多人工飼養。
竹雞雉科。多棲竹林及灌叢,今稀見。
稻雞俗稱田雞,秧雞科。棲稻田、蘆叢,重不盈斤。偶見。
烏鶇俗稱百舌鳥,鶇科。似八哥而小,黃喙黑羽短尾。春日尤善囀鳴,聲多變化。
苦惡鳥一名白胸秧雞,俗稱水雞,秧雞科。常棲水濱,白腹長喙,如雞而短尾,高足善走。今夏季偶見。
麻雀俗稱黃頭雀,文鳥科。為數最多,常群飛田間,雜食種子、昆蟲。1958年曾被列為“四害”之一,發動群眾性滅雀運動,鑼鼓鞭炮震天,不久即糾正。近年來種群減少。
山雀山雀科。小型鳴禽,頰部白色,常棲山林間。
翠鳥翠鳥科。毛色艷麗,常棲水濱,以魚蝦為食。偶見。
黑枕黃鸝又名黃鶯、鴿鷓,黃鸝科。候鳥。鳴聲婉轉。夏季偶見。
畫眉畫眉科。常棲低密樹林,善鳴。性好斗。偶見。
白頭鵯又名白頭翁,鵯科。田圃、樹林間偶見。
伯勞亦稱伯鷯、博勞,舊稱鵑,伯勞科。性猛,善鳴,常活動于疏林和田間村舍附近。
斑鳩俗稱哺鴣,鳩鴿科。多棲平原,清晨常鳴。今少見。
鸕鶿鸕鶿科。已馴化家養,用以捕魚,不多見。
鴿 俗稱鵓鴿,鳩鴿科。今多家養。
杜鵑杜鵑科。大杜鵑又名郭公、布谷鳥,喜棲開闊林地,春耕時鳴聲如“谷管”,過夏無聲。四聲杜鵑又名子規、怨鳥,春末夏初常長鳴如“哥哥苦”,晝夜不止,小滿節后無聲。多產卵于雀鳥類巢中。
家燕候鳥,燕科。春分南來,秋分遷去。專食昆蟲,銜泥結巢于梁檐下,哺育幼雛。本地有保護家燕的傳統。70年代后舊式房屋逐漸拆建,燕乏營巢場所,今數量大減。
豆雁候鳥,俗稱藍雁、大雁,鴨科。秋分后自北南飛,翌年春北遷,飛行時常由一雁領頭。60年代前空中時見雁群,今少見。
綠頭鴨候鳥,俗稱野鴨、水鴨,鴨科。多群棲于海涂,初冬北來,春后遷去。
蒼鷺俗稱青裝、長腳鸕鶿,鷺科。大型涉禽,春耕時多聚于田間。今少見。
白鷺俗稱白漂,鷺科。大型涉禽,春耕時多聚于田間。今少見。
海鷗鷗科。棲沿海和島嶼,椒江口區多見。
柳鶯候鳥,俗稱青珠,鶯科。較麻雀瘦小,玲瓏活潑,棲于林間。今偶見。
爬行類
鱉俗稱甲魚、王八,鱉科。棲河湖池沼,因過度網捕,今屬水族珍品。
烏龜龜科。腹甲即中藥龜板,今平原河湖中少見。又有一種黃喉水龜,頭部微綠,下頜黃色。
棱皮龜棱皮龜科。棲海域,少見。1987年9月23日在大陳洋捕獲1只,重150公斤,長1.65米,體圍1.7米。
壁虎一名守宮,俗稱壁蜥,壁虎科。民居附近常見,捕食昆蟲。尾易斷,能再生。
石龍子俗稱捻纏,石龍子科。以昆蟲為食,草叢中多見。尾易斷,能再生。
草蜥俗稱四腳蛇,蜥蜴科。尾細長,幾為頭和軀干部兩倍以上。捕食昆蟲,草叢中多見。
蝮蛇俗稱毛蛇,蝮蛇科。有劇毒,棲平原及低山。70年代前蛇類多見,因過度捕殺,今數量減少。
銀環蛇俗稱寸白,眼鏡蛇科。有劇毒,多棲水邊,有時潛入民居。幼蛇干燥體為中藥金錢白花蛇。
赤鏈蛇俗稱火鐵鏈,游蛇科。生活于田野及村莊附近,為無毒蛇,民間相傳有劇毒。
竹葉青蝮蛇科。有劇毒,常棲山溪樹叢中。
眼鏡蛇俗稱犁頭撲,眼鏡蛇科。有劇毒,激怒時頸部膨大,前半身豎立,呼呼作聲。昔山野多見,今減少。
水蛇游蛇科。有小毒,多見于水田、河塘。
五步蛇又名蘄蛇,蝮蛇科。有劇毒,棲山地林中。今基本絕跡。
黑眉錦蛇又名黃頷蛇,俗稱油菜花,游蛇科。無毒,常棲民居內,捕食鼠類,為著名益蛇。今瀕臨絕跡。
海蛇海蛇科。有劇毒,外海域偶見。
兩棲類
青蛙又名黑斑蛙,蛙科。本地俗稱蛤蟆、田雞者,一般指青蛙,泛指蛙類。多棲平原水稻區,捕食害蟲,對農業有益,現數量銳減。捕食青蛙之風從“文化大革命”間開始,今猶禁而不絕。
澤蛙俗稱爛泥蛤蟆,蛙科。體小,最常見,春耕時群鳴田間。
棘胸蛙俗稱翹皮蛤蟆,蛙科。體大,棲山麓帶。少見。
虎紋蛙蛙科。背部有不規則黃綠棕色斑紋,棲山麓帶。少見。
蟾蜍別名癩蛤蟆,俗稱賴刺蛤蟆,蟾蜍科。田野和村宅旁多見,夜間活動。體表白色分泌物可制中藥蟾酥。
魚類
海洋魚類
大黃魚又名石首魚,石首魚科。海洋主要經濟魚類,夏初洄游至近海產卵。因酷漁濫捕,今資源幾近枯竭。經過為:(1)1956年下半年,福建漁民傳入對大黃魚最具殺傷力的敲舟古方法,俗稱“敲梆魚”,與本地漁民聯合作業。1957年10月禁止。{2)1960年當國家困難時期,福建漁民再次與本地漁民聯合敲舟古作業,有一次在洋旗海面一網捕獲1.5萬公斤,其盛況令人驚嘆。1962年春制止。(3)1967年和1968年為“文化大革命”最烈之際,沿海漁民又復乘機敲舟古,市場上黃魚賤至5分錢1市斤,漁鹽供不應求。大批鮮魚得不到加工而腐爛。此后,1974年在片面追求產量的思想指導下,蘇、浙、滬漁民對“中央漁場”的越冬親魚進行毀滅性圍捕,東海大黃魚資源從此一蹶不振。
小黃魚石首魚科。海洋主要經濟魚類。形似大黃魚,體較小。春季向近海洄游產卵,秋末返回深海。今資源量銳減。
帶魚帶魚科。暖水性中下層結群性洄游魚類,海洋最主要經濟魚種。性兇殘,以魚蝦為食。大陳海區是幼魚主要索餌場所,每年春夏之交漸盛,秋冬游向外海區。近年因捕撈過度,帶魚群體出現低齡化和性成熟提早現象,資源量減少。近似種有小帶魚,偶見。
棘頭梅童魚石首魚科。形似大黃魚,體最小。春夏季節在椒江口產卵,秋末冬初經大陳海域在近海越冬洄游。今為常見經濟魚類。
龍頭魚俗稱水潺,狗母魚科。常見暖水性魚類,喜棲近海泥質海域。性兇殘,繁殖力強。秋季在大陳海域多見,冬季向外海作適溫洄游。干體稱龍頭鲓。
日本鳀魚鳀科。常見小型經濟魚類,喜集群性生活。幼魚加工品即海蜒,春秋兩季在大陳海域尤盛。秋冬季捕獲的多為成魚。
七星魚燈籠魚科。常見小型魚類,多用于制作魚粉。每年隨洋流作南北短距離洄游,喜于夜間上浮水面。大陳海域以秋季和冬初為盛。
鯧魚鯧科。近海暖水性中下層經濟魚類,喜棲水深50米左右的緩潮流海區,春季向沿海產卵洄游。每年農歷三月盛于大陳漁場,今資源量減少。
鰳魚鯡科。近海中上層洄游性經濟魚類,游泳迅速,每年春夏季在沿海產卵索餌。昔多見,今資源銳減。
犀鱈一名大頭魚,犀鱈科。常見冷水性魚類。灰褐色。背具斑點紋,細鱗,下頜有一觸須。向視為雜魚,近年繁殖量大增。
海鰻海鰻科。常見大型洄游性經濟魚類。性兇猛,喜棲沙質海底。冬春季節為捕撈盛期,干制品為鰻鲞。
青鱗魚鯡科。常見沿岸河口性中上層小型魚類,4~5月產卵,秋冬兩季尤盛。
小公魚鳀科。常見小型魚類,近海和河口區四季均有分布。
黃鯽鳀科。常見近海中下層小型魚類,4~5月產卵,四季均有。魚體多刺,味美,干制品稱黃鯽鲓。
鲀俗稱烏狼魚、河豚魚,鲀科。近海河口性中上層魚類,有時進入淡水中。肉味鮮美,有“拚命吃河豚”之諺,又有較高藥用價值,但內臟和血液含劇毒,偶有誤食中毒事件。種類較多,本地常見東方鲀,數量不多。
鱸魚魚旨科。常見近海河口性經濟魚類,體銀灰色,性兇猛,早春在咸淡水交界河口產卵。又一種寬額鱸,偶見,1986年7月中旬在大陳捕獲1條,重130公斤,由浙江水產研究所制成標本保存。
馬鮫鲅科。常見中型經濟魚類,性兇猛,喜結群作遠程洄游。
魚免魚又名米魚,石首魚科。常見中型經濟魚類,喜棲中下層海域。
黃姑魚俗稱黃三,石首魚科。中型海洋經濟魚類,形類大黃魚而吻微突出,喜棲中下層海域。春季多見,今數量減少。
毛鲿魚俗稱黃魚公,石首魚科。體灰褐色,長達1米余。偶見。
石斑魚鳀科。中型島礁性魚類,在海外市場有較高經濟價值。按體色斑彩分青花、赤點、寶石、六帶、云紋、縱帶諸種。大陳島周圍海域多見,魚體最大2.5公斤。70年代末,由香港漁民傳入石斑魚釣,1980年形成規模生產,1983年釣捕量最多達14噸,此后資源迅速衰退,1992年僅釣捕1噸。
舌鰨俗稱箬鰨皮,舌鰨科。屬比目魚一類,體側扁,棲近海底層。種類繁多,為經濟價值較大的常見種。
魚安魚康俗稱蛤蟆魚,魚安魚康科。棲海底,體柔軟無鱗,頭大口寬,貌丑陋。時有捕獲。
彈涂魚俗稱彈湖,彈涂魚科。灘涂常見小型魚類,喜跳躍鉆洞。因江涂污染,數量減少。
矛尾復蝦虎魚俗稱泥猻,蝦虎魚科。底棲性魚類,常見于沿海和河口,亦能潛入淡水生活。
紅狼牙蝦虎魚俗稱紅頭根,鰻蝦虎魚科。體紅,瘦長如鰻,海洋常見小型魚類。
海龍海龍科。形如細管,體長約10厘米,有健身止痛效用。偶見。
海馬又名龍落子,海龍科。形似馬頭,尾細長卷曲,一般體長數厘米。偶見。
鯛俗稱海鯽魚,鯛科。海洋底棲性魚類,經濟價值較高。有黑鯛、黃鯛、真鯛之分,今有網箱養殖者。
鱭鳀科。常見近海河口性小型魚類,有數種,俗有食少、毛刀之分。春夏季多集群在椒江產卵。
中華鱘鱘科。大型洄游魚類,海洋偶見,屬國家保護動物。1989年12月27日捕獲1條,長2.3米,重100余公斤;1994年4月10日捕獲1條,長3.3米,重300余公斤。
鯊魚海洋兇猛魚類,種類較多,有虎鯊、長尾鯊、星鯊、雙髻鯊等,間有捕獲。1986年7月在大陳海域捕得金錢鯊1條,長11米,重13噸。
褐菖鲉俗稱巖頭老虎,鲉科。常見島礁性中小型魚類,體褐紅色,具云狀橫紋。
魚工俗稱魚乎魚,棲海底,屬鰩類。體平扁如蝠,尾呈鞭狀,尾刺有毒。有黃魚乎、紅魚乎之分,常有捕獲。
鯔鯔科。沿海河口性經濟魚類,時有捕獲。今有人工飼養者。
淡水魚類
鯽魚鯉科。野生魚類中主要經濟種。觀賞魚金魚為其變種,經長期演化而成。近年引入雜交新種,人工放養。
鯉魚俗稱鯉九,鯉科。常見經濟種,近年有人工放養者。
青魚俗稱螺螄精,鯉科。建國后引入,經濟魚種。
草魚鯉科。建國后引入,經濟魚種。
鰱魚亦名白鰱,鯉科。建國后引入,經濟魚種。
鳙魚亦稱花鰱、胖頭魚,鯉科。建國后引入,經濟魚種。
鲌俗稱塘白,鯉科。棲河湖中上層水域,主要野生魚種。
粲條俗稱長毫,鯉科。繁殖力強,生長迅速,為最常見上層小型野生魚類。
鱧俗稱烏皮鱧,鱧科。棲河湖底層,性兇猛,嗜食魚蝦類。
鯰亦作鲇,俗稱娘魚,鯰科。棲河湖中、下層,優良野生魚種。今有人工放養者。
胡子鯰俗稱八根須,胡子鯰科。棲河湖中、下層,今不多見。
鰻鱺俗稱河鰻,鰻鱺科。洄游魚類,親魚于秋季須入海中產卵。近代陸續在所有河口修筑閘壩,鰻苗洄游受阻,資源日竭。今多人工捕苗飼養。
黃鱔俗稱黃婆鱔,合鰓科。普通野生魚類,稻田、河湖中多見,今數量減少。
泥鰍鰍科。普通野生魚類,常棲泥底,今數量減少。又一種花鰍,亦有見。
黃顙魚俗稱搖翅橫,鲿科。棲河湖底層。口寬,有須4對,背、胸各具一硬刺。昔多見,今數量減少。
麥穗魚俗稱偷飯魚,鯉科。常見細小魚類,性活潑,繁殖力強。
沙塘鱧俗稱土哺,塘鱧科。中型魚類,棲河湖,數量不多。
斗魚俗稱花皮鯉單,攀鱸科。常見小型觀賞魚類,能棲池沼、溝渠污水中,雄魚善斗,色艷麗。今數量減少。
附:
海蟄俗稱上魚、酢,腔腸動物。昔為人宗海產品,尤以1968年大旺發,大陳洋面幾成海蟄世界。1976年后基本絕跡,一說與海水污染有關,一說為捕撈過量所致。
鱟鱟科,肢口綱動物。形奇特,尾鞭狀,頭胸甲作半月形,若鋼盔。淺海底棲,偶有捕獲。
甲殼類
中華絨鰲蟹亦稱毛蟹、田蟹,方蟹科。洄游動物,親體于秋季往淺海產卵,諺有“秋風響,蟹腳癢”。因河口為水閘攔截,幼蟹回遷內河被阻,60年代后資源銳減,今趨絕跡。
三疣梭子蟹別名槍蟹,梭子蟹科。棲泥沙質海底,常見經濟蟹類,捕獲量最多。
沙蟹沙蟹科。高潮區灘涂常見小型蟹類,穴居,行動迅捷。
招潮沙蟹科。海涂常見。以雄性螯足一大一小最具特征。
青蟹亦名鋸緣青蟹,俗稱蟲尋,梭子蟹科。大型經濟蟹類,第四對步足扁平似槳,棲淺海灘涂。今資源日竭,有開始人工養殖者。
溪蟹俗稱石蟹,華溪蟹科。常見小型蟹類,有多種,棲溪河溝渠,隱匿于石下。
寄居蟹亦稱寄居蝦,寄居蟹科。匿居空螺殼內,有多種。
關公蟹俗稱關老爺蟹,關公蟹科。小型蟹類,形似京劇臉譜,穴居沿海灘涂。
蟲尋俗稱巖頭螞,梭子蟹科。棲低潮線附近,螯足強勁有力,有多種,常見雙斑蟲尋、日本蟲尋等。
中國毛蝦櫻蝦科。沿海浮游性蝦類,芒種后盛發于大陳海域,冬季潛向外側海域越冬,捕獲最豐,其干晶為炊皮、蝦皮。近年資源呈減少趨勢。
蝦蛄俗稱蝦狗彈,蝦蛄科。棲海底,游泳力很強。昔有棄作肥料者,今視為佳肴。
戴氏赤蝦俗稱紅蝦,對蝦科。中型蝦類,棲泥沙質淺海底,夏秋季多見于大陳海域,臺灣暖流強的年份尤盛。
中華管鞭蝦俗稱紅蝦、紅蠟頭,對蝦科。中型蝦類,初夏自深海向近海洄游,秋季盛于大陳海域。喜棲底層水域,遇大風則集群起浮。
鷹爪蝦俗稱硬殼蝦,對蝦科。大型蝦類,棲較深之泥沙質海底,春季潛向近海產卵。另一近似種哈氏仿對蝦,亦混稱鷹爪蝦。均間有捕獲。
細螯蝦俗稱麥稈蝦,玻璃蝦科。淺海常見小型蝦類,殼厚而光滑,春夏間尤盛。干品為硬殼蝦皮。
白蝦長臂蝦科。常見中、小型蝦類,棲淡水或半咸水中,內河及椒江、淺海均有分布。
龍蝦龍蝦科。大型蝦類,棲海底,稀見。1987年8月,大陳洋30米水深處獲錦繡龍蝦1只,長1.3米,重3.5公斤。
大頭蝦俗稱龍蝦,河蝦科。近年侵入之新種,棲內河,多見于三甲、石柱和黃巖金清一帶。甲殼紅色艷麗,第一對螯足發達,原產北美洲。對本地生態有害。
龜足俗稱佛手,鎧茗荷科。固著于浪沖激烈的高潮帶,于礁石隙縫中常密集成群。
藤壺俗稱充,笠藤壺科。棲海洋巖礁帶,附著于礁壁上,為最普遍生物種。
鼠婦潮蟲科。常見于潮濕石塊、墻角下,灰黑色,體長不足1厘米。
海蟑螂別名海岸水虱,海蟑螂科。潮間帶常見物種,喜成群棲息,隱匿于巖縫,能水陸兩棲。
軟體動物
烏賊俗稱墨魚,烏賊科。昔為最普遍海產,立夏后常擠集礁巖產卵,故有“墨魚注巖”之諺。干制品稱螟蜅鲞,背甲為中藥海螵蛸。80年代初資源銳減,今近枯竭。1985年1月在大陳海域捕獲大墨魚1只,重3公斤,長60余厘米。
槍烏賊俗稱魷魚、蠟槍頭,槍烏賊科。體稍長,常見海洋經濟物種。
章魚別稱蛸、望潮,章魚科。常見沿海底棲物種,有長蛸、短蛸、真蛸之分。
荔枝螺俗稱辣螺,骨螺科。巖礁帶廣布物種,今采挖過度,資源略減。常見黃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兩種。
角蠑螺俗稱角螺,蠑螺科。貝殼厚大而結實,常成群棲息,多見于巖礁海底。
棒錐螺俗稱釘螺、長螺,錐螺科。泥沙潮間帶常見物種,空殼體多為寄居蟹棲居。
銹凹螺馬蹄螺科。殼體呈圓錐狀,具鐵銹斑,棲巖礁帶中、低潮線附近,常見。
貽貝貽貝科。附著于巖礁,肉體干制品為著名海產淡菜。常見兩種:厚殼貽貝,殼厚大,呈楔狀,棲低潮區至水深20米帶;條紋隔貽貝,殼較小,呈楔狀而彎,棲中潮區至水深8米帶。
嫁蟲戚帽貝科。貝殼似微形笠帽,附著于高、中潮區巖礁上,為海島廣布物種。
泥蚶俗稱花鮮,蚶科。棲泥沙質潮間帶及淺海底,資源量較少。
毛蚶蚶科。類泥蚶而大,棲泥沙質低潮帶及潮下帶。
魁蚶俗稱大毛鮮,蚶科。殼體較大,棲泥沙質淺海底,偶見。
橄欖蚶俗稱血鮮,蚶科。殼體小,棲潮間帶泥沙淺海底。
青蚶俗稱生青殼,蚶科。巖礁潮間帶常見物種,附著于巖隙礁穴間。
青蛤又名蛤蜊,簾蛤科。多見于上大陳海涂,于低潮區下營埋棲生活。今有人工養殖者。
泥螺阿地螺科。棲海涂,殼薄而多涎。因采捉過度,資源減少,今有人工養殖者。
玉螺俗稱香螺,玉螺科。棲海涂,有微黃鐮玉螺、扁玉螺、斑玉螺等種。今采捉過度,資源減少。
縊蟶俗稱蟶,竹蟶科。棲海涂,多人工養殖。
擬蟹守螺匯螺科。棲海涂,分海螄、釘螄等種,本地有“清明吃海螄”之諺。
田螺田螺科。有數種,常棲水草茂盛的河湖和稻田。
環棱螺俗稱螺螄,田螺科。似田螺而小,有數種,棲內陸水域。
蚌俗稱河蚌,蚌科。有數種,常見圓頂珠蚌,棲泥層,內陸水域多有分布。
石磺俗稱泥蟄,石磺科。背皮糙棘,棲沿海灘涂。
船蛆船蛆科。有數種,能鉆木而居,危害港口設施及木質海船。
蛞蝓又名蜒蚰,俗稱田溜溜,蛞蝓科。體裸多粘液,能為害蔬菜作物。
蝸牛大蝸牛科。棲潮濕地帶,常見數種,亦為害農作物。
附:
海地瓜俗稱海沙蒜,芋海參科。體呈紡錘形,柔軟而半透明,棲淺海泥沙中。味美。
昆蟲類
蜂膜翅目。約10余種,除蜜蜂已馴化為家養外,余均野生。常見有黃蜂、熊蜂(九里達)、葉蜂(鉆竹蜂)、土蜂等。
螞蟻膜翅目。營群棲生活,常見5種,有家蟻、紅蟻、黑蟻、農蟻、黃蟻等。
白蟻等翅目。營隱蔽性群棲生活,常為害木質建筑物和堤壩等。
蚊雙翅目。有多種,雌蚊吸血,雄蚊只吸食花果液汁。常見家蚊、瘧蚊等。
蠅雙翅目。有多種,常見舍蠅(蒼蠅)、綠蠅(茅坑蒼蠅)等。
牛虻雙翅目。似蠅而大,雌虻喜刺吸牛畜血液。
螢火蟲俗稱火螢該,鞘翅目。夏夜田間常見。
螻蛄俗稱土狗,直翅目。穴居土中,為害農作物根莖。
蟋蟀古稱促織,直翅目。有多種,善鳴,好斗。
螳螂俗稱頭發娘,螳螂目。有數種。產卵于卵鞘內,入藥稱桑螵蛸。
蚱蟬俗稱桑鴉,半翅目。常見昆蟲,夏季出梅之際始鳴。蛻殼即中藥蟬退。
蝗俗稱夾蜢,直翅目。種類繁多,有稻蝗、竹蝗、蚱蜢等。50年代前,東亞飛蝗常入境為害,今絕跡。
灶馬俗稱灶蟋,直翅目。體粗短,背駝,舊式廚灶常見昆蟲。
紡織娘直翅目。夏季善鳴,可供籠養。
蜚蠊俗稱蟑螂,蜚蠊目。居室主要害蟲。
臭蟲俗稱膠虱,半翅目。昔為居室主要害蟲,今絕跡。
蜻蜓俗稱飛蛉,蜻蜓目。常見大、小數種。
衣魚亦稱蠹魚,纓尾目。匿棲居室衣物和書籍中,嚙食膠質物。
稻葉蟬俗稱蟲向,半翅目。水稻主要害蟲,以黑尾葉蟬居多。
稻飛虱俗稱蠓蟲,半翅目。水稻主要害蟲,有褐稻飛虱和白背飛虱兩種。
蚜蟲俗稱蚰,半翅目。農作物主要害蟲,有多種,常見棉蚜、菜蚜等。
蚧別稱介殼蟲,半翅目。寄生性昆蟲,有多種。常見有白蠟蟲,寄生于女貞樹,能分泌白蠟;吹綿蚧寄生于柑橘,為果樹主要害蟲。
椿象俗稱拉屁鬮,半翅目。有多種,為害農作物。
蛾鱗翅目,異角亞目昆蟲的通稱。種類繁多,幼蟲一般稱毛蟲,大多為害農林作物。成蟲趨光性,常見有麥蛾、菜蛾、夜蛾、毒蛾、卷葉蛾等。
蝴蝶鱗翅目,錘角亞目昆蟲的通稱。種類繁多,常見有風蝶、粉蝶、蛺蝶、眼蝶、環蝶、灰蝶等類。俗稱黑而有彩者為“梁山伯”,純黃者為“祝英臺”。
螟俗稱鉆心蟲,鱗翅目。農作物主要害蟲,有多種,常見三化螟、二化螟、大螟、菜螟、玉米螟等。
尺蠖古稱曲伸蟲,鱗翅目。俗分草尺蠖、樹尺蠖兩種,為園林害蟲。
桑蠶鱗翅目。昔常家養以繅絲,今不多見。
瓢蟲鞘翅目。有多種,七星瓢蟲為著名益蟲。
鐵甲蟲俗稱硬殼蟲,鞘翅目。50年代為沿海水稻大患,今基本絕跡。
天牛鞘翅目。常見于果園,害蟲。
金龜子俗稱琵琶鬮,鞘翅目。有多種,常見銅綠金龜子,為害農作物。
其他類
蜘蛛俗稱蟲喜,蛛形綱動物。常見約10余種,如姬蛛、圓網蛛、草蛛、狼蛛等。壁錢俗稱冷飯蟲喜,跳蛛俗稱老虎,均多見于居室。有一種金帶蜘蛛,具黃色橫紋,俗稱英文蟲喜,蛛網上有類似WNN字樣,不多見。
馬陸俗稱百腳蟲,多足綱動物。棲潮濕陰地或石堆下。
蜈蚣多足綱動物。常棲腐木、石隙中,有毒,能入藥。
沙蠶俗稱海蜈蚣,毛足綱動物。棲海島和沿海泥沙中,常見有獨齒圍沙蠶等數種。
蚯蚓俗稱曲蟮,毛足綱動物。有大、小數種,對改良土壤具重要作用,入藥稱地龍。
螞蝗蛭綱動物。有多種,水田尤盛,今漸少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